九江学院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区域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实施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战略,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取得积极成效。
突出“四新”促发展
新定位,明确应用型大学办学方向。2018年7月,中共九江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站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大学发展思路,提出把九江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区域领先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2021年,学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提高办学水平和提高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能力”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了坚实“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全面推进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
新机制,构建应用型大学制度体系。制定《关于开展校地合作增强我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校地校企等合作的通知》,明确任务清单,全面推进校地(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校企、校校等紧密型合作,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制定完善《九江学院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九江学院教学业绩奖励办法》《九江学院科研成果绩效计算办法》《九江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出台《社会服务激励和奖励办法》,改革奖励性绩效分配机制,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通过兼职、挂职、在岗创业等形式积极参与校地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出台《九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育计划”,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助讲培养制度,促进教学团队尤其是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
新举措,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确定了“做强理工、做优医学、做特艺术体育,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模和结构”的学科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出台《九江学院二级学院设置及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不断提高本科专业建设水平,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布局区域特色明显,应用性突出的发展态势。积极响应江西省2+6+N”五年行动计划和九江市“十四五”期间构建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九江市十大“千亿产业”,进一步优化专业格局,体现应用型导向,建立以化工、生物、医学、材料、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主导的应用型学科群。先后停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宜的本科专业30个,招生专业压缩至78个,申请增设应用型专业3个。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理念,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课程设置由传统的以输入为导向转变为以输出为导向,强调岗位能力培养,根据业界对学生岗位能力要求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对标国家“金课”,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的应用性,进一步优化由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综合素质教育模块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应用型转型教学改革,从全校遴选9个二级学院、9个专业进行应用型转型试点。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了以提高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层次+模块+平台”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与用人单位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267个。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强化质量监控,实现“评教分离”,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培并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着力打造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学校博士教师由2017年的246人增至630余人。通过教师到地方(园区、企业)挂职兼职以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建立工作室等渠道,形成校地(园区、企业)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与交流机制,培养学校和企事业“两栖型”人才,实现人才聚集效应的最大化,现有“双师双能型”教师325人。
新平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支点。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所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搭建产学研转用一体化、互动共赢的实体性协同育人平台。与湖口县人民政府、江西晨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建有机硅产业学院;与九江市文化旅游集团合作共建现代文旅产业学院;与江西博莱大药厂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九江市博正生物科技产业研究院;与江西终极幻境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九江学院终极幻境产业研究院。2021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主动适应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获批为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聚焦“四融”强能力
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成立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星火有机硅产业研究中心、江西油茶中心等34个研究机构,建有5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2020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指示精神,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积极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深度参与了生态环境部长江联合生态修复研究活动,并承担“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九江市驻点跟踪研究”项目等重大课题研究任务。
融入九江产业体系。主动对接九江产业经济发展,先后与九江市经开区、武宁县、湖口县、瑞昌市、庐山市、共青城等县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0余项,并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签订了长期框架合作协议。江西油茶研究中心面向江西、辐射全国开展油茶产品精深加工、油茶副产物开发利用、油茶生态与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为地方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星火有机硅产业研究中心与江西晨光新材料、江西虹润化工、九江星火有机硅厂等企业签约横向课题33项,课题经费2000余万元。学校还在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组织实施37个扶贫技术项目,对口培养近百名农村技术人员,为九江市十大“千亿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融入企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衔接,联合园区及当地政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企业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开展“博士教授进企业(含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村镇、社区等)”专项行动,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开展课题研究和科技攻关。与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每年设立一个“九江天赐订单班”,把脉企业发展需求,探索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模式。
融入师生创新创业。出台《九江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和考核办法(试行)》,从绩效考核、业绩奖励、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实践课程学分等方面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师生给予倾斜和支持,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创建大学科技园,积极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新兴产业培植提供服务,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支撑。学校大学科技园先后获批为江西省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目前入驻企业78家,其中教师企业31家,学生自主创业企业8家,学生入股合作创办企业5家,71家公司吸纳在校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实践。
内涵发展结硕果
近年来,通过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改革培养方式,优化学科专业,学校在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综合办学实力大幅提升。2021年,学校软科全国高校排名由2018年的581位提升至373位。
学科专业水平大幅提升。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学科获评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潜力发展学科,会计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别列入省一流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行列,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先后与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天漪半导体有限公司、九江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九江善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赛得利纤维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合作,在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化学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项目49项,提供创新技术项目300项,获研究经费5000余万。承担江西省内陆开放型试验区方案论证,参与九江市多项市县规划编制,为地方贸易、物流、金融、开放等方面提供专业咨询报告56份,其中4份得到省领导批示,19份纳入省市决策。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获批省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点7个。在各项大赛中取得了喜人成绩。2021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铜奖1项;在2021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学校先后荣获“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单位”“毕业生留赣就业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平均满意度达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