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峭春寒,疫情压城。近期,我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九江学院闻令而动,第一时间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扛起疫情防控责任,保障广大师生健康安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科学布局,紧绷防疫“安全弦”
江西部分地市疫情发生后,我校在3月14日上午江西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视频会、3月19日上午全省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后,第一时间召开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省疫情防控工作会精神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工作会议精神。
随后,我校各二级学院和部门积极响应,纷纷召开会议,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责任,积极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加强疫情防控督查,严格落实《九江学院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及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各二级学院和部门纷纷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
勇于担当,携手防疫“践初心”
“我有时间,我报名参加。”“我们党员不冲在前面,怎么让群众信服?”3月19日开始,我校浔东校区11名退休老同志轮班志愿防疫工作服务,负责早上7点校区西门卡点值守,在防疫第一线发挥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
越是关键时刻、危急关头,越见初心使命,越显责任担当。3月18日,我校附属医院接到奔赴南昌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广大党员主动请缨,迅速集结成一支50人的核酸采集医疗队。
各二级学院及部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外国语学院组建了由领导干部、行政人员、教研室主任、党员教师组成的“突击队”,开展24小时值班值守工作,检查疫情防控工作。机械学院设置观察隔离区,青年志愿者们为隔离留观同学服务,帮助解决日常所需,严格把控宿舍30栋进出口,体温检测,登记初次返校人员,核验行程码,检查核酸证明。
图书馆严管严控进出人员,积极落实戴口罩、测体温、查赣通码(行程码),安保人员和青年志愿者轮班轮流坚守图书馆大门岗位,筑牢图书馆防疫安全线。
周密落实,共筑防疫“可靠墙”
“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切不可麻痹大意!”连日,校党委书记赵伟,校长陈小林等校领导多次深入浔东校区、第二附属医院项目建设工地、主校区各防控点、学生食堂、图书馆等地检查督导疫情防控工作,并慰问一线教职员工。
各二级学院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校规校纪,日常严格执行学校的防控制度和纪律,落实学生健康日测报告制度,做好第三针疫苗的接种和抽检工作,对健康状况异常的学生,应立即报告。
二级学院各班开展共同抗疫主题班会以及防疫知识竞赛
资环学院发放的防疫知识宣传手册
资环学院开展防疫线上心理辅导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2日下午,学校保卫处召开科以上干部会议,强调进一步加强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安排,严格落实“四查一戴”要求,加强对进出人员的管控,全处人员处于战时状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巡查校园。
为保障校园安全,后勤处饮食服务中心深入周密部署“舌尖”安全。各食堂坚持消毒测温,分流进出口人员,张贴就餐提示,提倡打包带走方式,防止可能存在的病毒交叉传染。
校医院在党院办、学生处、人事处、后勤处、保卫处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适时抽检”的要求,核酸检测由原来每15天抽检10%及时调整为每星期抽检25%,一周内完成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筛查,对后勤、医院、门卫等重点区域人员按要求及时开展核酸检测,截至目前为止已完成在校师生30000余人第一轮核酸检测;同时,积极做好重点人员的管控,自开学以来,隔离管控重点人员349人;按照“应接尽接”原则,积极推进在校师生第三针加强疫苗接种工作。
积极宣传,树立防疫“心战线”
为做好防疫宣传工作,普及防疫科学知识,提升防控意识,让学院师生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疫情,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学生处、校工会等部门分别发布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主校区校门实施临时管制的通知》、《致全体九江学院学子的疫情防控倡议书》、《关于暂停开放教职工活动中心的通知》等。
学校还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栏、电子屏等多种渠道及时宣传中央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持续转发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疫情防控知识和相关信息,引导广大师生正确对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要求师生主动配合学校统一安排,时刻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反馈身体状况,坚定疫情防治信心,做好个人卫生、外出安全防护等工作。
不畏疫情“倒春寒”,始信东风终拂面。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从教师到志愿者,从三尺讲台到抗疫前线,改变的是工作和场地,不变的是责任和担当。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校坚决筑牢防控最强“红色战地”,织牢防控最密 “网格”,严把防控最后“关口”, 画出防控最大“同心圆”,凝聚出防疫最强合力,携手助力共跨疫情“倒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