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13
走村串户的“大喇叭”
——张包春先进事迹
张包春,男,汉族,1955年1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万载县双桥镇龙田村村民。
29年如一日,他不遗余力坚持自办广播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不厌其烦坚持传播文明新风,扭转农村社会上存在的陈规陋习等不良风气;他不改初心,竭力帮助困难村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他把对邻里乡村、对党的挚爱写在绿水青山间,用善良、真诚与友爱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言行书写了一位农村普通党员的美丽诗篇。
宣讲方针政策,不遗余力
1992年,勤劳致富的张包春自掏腰包5000元,在自家阁楼上开办了“龙田村民广播站”,每天为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农民致富信息,广播的范围覆盖双桥镇、赤兴乡等2个乡镇5个村近万名群众。为了让党的方针政策传送到千家万户,张包春又开始骑着自行车,挂着小喇叭走村串户义务宣传。后来条件好一点,张包春先后又买起了二轮和三轮摩托车,安上小喇叭,组装“流动广播宣传车”,从双桥镇到周边乡镇,不停的赶集、“凑热闹”,巡回于在全县各乡间小道,把国家的大事、喜事、新鲜事通过小喇叭播送到千家万户。随着张包春“流动广播”的有效宣传,该县其他乡镇也陆续聘请他为政策法规的“义务宣传员”。如今,他的“流动广播宣传车”走遍全县17个乡镇,被群众亲切的称为“大喇叭”。
张包春义务宣传,一坚持就是29年,他用坏了5辆自行车、3辆两轮摩托车、3辆三轮摩托车,出动宣传车6000多次,行程达28万公里,通过广播、传单、宣讲等方式宣传2万余场次,60万群众受益。经济拮据时,一家人宁可省吃俭用,也要保证喇叭声不断,顾大家舍小家。他说,“群众需要我,我就应该为群众宣传好党的政策,他们开心,我更开心。只要他们需要,我就会一如既往当好农村‘义务宣传员’。”
传播文明新风,不厌其烦
好的家风乡风民风,是社会文明提升的重要标志,张包春深刻地认识这一点,他利用巡回宣传的机会建立信息联系网络,协助乡村组织扭转农村社会上存在的陈规陋习等不良风气,在张包春的引领下,他所在的万载县双桥镇社会风气面貌一新。该镇蔺家桥村22组村民罗保生原嗜赌成性输掉十几万元,造成家庭不和睦。在张包春的耐心引导下,他一改过去的恶习,并利用其炒得一手好菜的手艺,创业搞起了餐饮店,没资金,又帮他到当地信用社担保贷款。如今,罗保生的餐饮店年收入5万余元以上,走上了一条勤劳致富路。双桥镇双桥社区居民葛雪环喜好赌博,整日在外,妻儿不管,生活越过越苦,妻子宋美英实在无法忍受,抛下丈夫和年仅5个月的婴儿离家出走。张包春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耐心做思想工作,让葛雪环戒赌外出务工攒钱养家,并承诺葛雪环:“你只要能戒赌外出攒钱,我来帮你抚养小孩”。这一承诺就是11年,张包春帮葛雪环抚养小孩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张包春还经常写信或打电话给葛雪环原妻宋美英,说服其俩复婚,最终俩夫妻重归于好。为了感谢张包春这么多年来帮助抚养其小孩,葛雪环夫妻俩送上5万元作为这些年来小孩的生活费,被张包春婉言谢绝。同时,张包春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相关宣讲内容,到田间地头,为群众近距离讲解移风易俗、厉行节约、新农村建设、法律法规、交通文明等方面的知识,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移风易俗是当前农村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张包春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的文明新风。许多亲朋好友劝其筹办60岁生日酒宴庆贺,他坚决抵制,并带头做好移风易俗、好家风好家规、好乡风民风宣传。该镇龙田村三组村民张伏林嫁女,要求男方彩礼8万元,办酒宴50席,张包春听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宣传、做思想工作,最终张伏林家取消了重彩礼和大宴席。在张包春的宣传引导下,该村大操大办风气明显好转。村民李成亮不由自主地说:原来我们这里大办酒席的风气比较严重,不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在张包春的宣传引领下,现在基本上没有大操大办的了,大家心里都更轻松了。
如今,他所居住的双桥镇龙田村,环境卫生整洁干净,赌博现象几乎绝迹,封建迷信没有市场,大家一门心思齐心协力发展生产了。
做好事帮他人,初心不改
“助人为乐,就是要多为群众行好心做好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为民众服务。”张包春不仅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98年8月18日,张包春在巡回宣传途中,行至该县潭埠镇新开村时,看到河边有一百多人,大声呼喊:“救命啊!”便立即停下车,奔赴现场,跑到河边一看,河水猛涨,一位老人被困在河中的一小岛上,无人敢下水去救援。他看到此情此景,二话不说,立即投入救援之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力营救,终于把老人救上了岸。老人感激地抹了一把泪说:“我的老命多亏你给我捡回来了!”
2004年,张包春在森林防火广播宣传途中遇到了一个衣衫不整、面黄肌瘦且无家可归的浙江籍流浪老人李德兴。他主动把老人带回家收养起来,一处就是两年。为完成老人的心愿,他几经周折联系到其家亲人,并买好火车票护送老人回到阔别33年的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镇罗胜村老家,实现了老人家亲人团聚叶落归根的梦想,并婉言谢绝了其家属3万元的感谢费。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温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被人称赞“江西人真好”。
2011年3月4日下午,张包春开着农村防火宣传车,路过该县赤兴乡一个村庄时,听到传来“着火啦!”撕心裂肺的呼救声,他开着三轮车直接冲向着火点,将自己全身用小圳里的泥水淋湿后立即冲入火海中。由于小孩躲藏的地方空间狭窄,无法一次救出,只好分几次弯下身去抢救,虽然头发和眉毛都被烧焦,手脸也多处被烧伤,但他完全顾不上,心中想的是以最快速度救出小孩!短短五六分钟,四个小孩全部得救,接着又和闻讯赶来的群众,一起用水桶提水把火全部扑灭。可他自己的衣服烧烂了,手和胳膊也被烧伤了。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他开着自己的流动广播宣传车,深入全县各乡镇走村串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提醒村民不串门、不集会、不聚餐、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同时做好农村办酒席的劝解工作。他还购买一千多只口罩,沿途发放给民众。不仅如此,他还协助乡村两级组织对湖北武汉返乡人员进行摸排与实行隔离观察等工作,并主动捐款2100元。
张包春,坚持29年走村串户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科学知识送到群众身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起新时代的文明新风。他是方针政策的宣讲员、文明新风的传播员、乐于助人的践行者,他用点点滴滴,在群众中树立起乐于助人、文明友爱的典范。
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中国好人、江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事迹14
梦想成真的“神菇王”
——谢远泰先进事迹
谢远泰,男,汉族,1957年8月生,中共党员,丰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研究所所长。
如果一个人一生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没有彷徨,没有畏惧,用毅力和智慧夯实每一个脚步,那么他一定是不平凡的。如果一个人能从闭塞贫穷的小山村起步,一路过关斩将,多次问鼎国家发明专利,那么他一定是个传奇。而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江西广昌,就有这样一位传奇式农民——谢远泰。
初心笃定勤求索 潮头勇立敢为先
1957年,谢远泰出生于广昌县赤水镇天咀村。这是一个山环水抱的桃源之地,也是一个田少地薄的贫困之村。1977年夏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燥热的气息,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的谢远泰,看着辛勤耕作却一贫如洗的乡亲,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乡亲们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混不到温饱,作为回乡的知识青年,我能帮乡亲们做些什么?”他分明听见心底的洪流滚滚涌动,汇成一个声音:“改变!改变!”
天咀村山高林密,有种香菇的传统,只是技术不精,香菇品质不好,产量也不高。谢远泰毫不犹豫加入这个行业,但没人知道,他心底悄悄种下另一个梦想。也许他真的是为“菌”而生,他在这个行业里做得兴趣盎然。1979年,他来到福建三明学习香菇培育技术,随后又四处筹钱学会了木耳、平菇等30种以上菌类的培育技术。1982年,他南下广州学习香菇“段木菌种栽培”法,大大提高香菇产量。1984年,他开始琢磨用茶子壳、五节芒、稻草等植材替代木屑技术,成功解决耗材问题。1986年,他研究“大田代料栽培”法,实现了香菇大规模生产。高产优质的香菇让谢远泰和乡亲们初尝甜头,他成了村里香菇种植的领头人。
正当乡亲们准备跟着他在香菇种植业上大显身手时,谢远泰心底那颗梦想的种子已经发芽——人工培育茶树菇。茶树菇是一种野生菌,金黄、脆嫩、醇香。晒成干菇后,与肉同炖,其汤色清如茶,鲜美至极,味道远在香菇之上。可这山珍极难得,乡亲们偶然采到,往往舍不得自己吃,留着待客。那鲜美醇厚的味道是谢远泰味蕾上难以淡忘的记忆。他仿佛听到梦想拔节生长的声音:“人工种植茶树菇,就像种香菇一样!”
那时,香菇种植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而且自己这些年在香菇种植方面投入很多,天咀村香菇品质已小有名气,只要扩大生产,马上就有丰厚回报,而人工培育茶树菇,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并且前途未知。乡亲们对他“半途而废”充满疑惑。
可是要谋发展,创伟业,就要敢为人先,没有什么能阻止谢远泰探索的脚步。没有生物学知识,自己买书自学;没有实验室,改造猪圈,用石灰消毒后,就做实验;没有支持和帮助,自己一人全扛下来;面对冷嘲热讽,他一笑而过。他坚信,茶薪菇与香菇同属菌类,殊途同归,自己在香菇、木耳培育方面的经验一定能助梦想开花。
这条路,比谢远泰想象的要长要难。1992年,种下整整13年的梦想终于开花,他人工培植出了茶树菇,填补了世界人工栽培茶树菇的空白,被誉为“神菇王”。1993年,他将该品种命名为“AB六—2”特种菌,通过了江西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于1996年荣获“国际发明金奖”。
千回百折终不悔 筚路蓝缕风雨行
谢远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发明能为自己带来多大的效益,可是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带领村民致富。
“可是我们没钱买原料、又没技术,村里那条路还坑坑洼洼,即便我们种出了茶树菇,卖得出去吗?”闭塞的环境让村民充满担忧。
为解决村民后顾之忧,谢远泰自费16万元在天咀村修了一条4公里的主路,另外创办广昌食用菌开发集团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户包技术培训、包原料供应、包产品销售,并签订合同回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食用菌市场行情大震荡,原来140元一斤的茶树菇,跌到20元一斤。
“对村民的承诺不能食言,当初答应了,就不能让村民们亏损。”谢远泰坚持按照140元的价格回收村民的茶树菇。村民生活好了,谢远泰一下子亏损了850多万元。
就在这时,一位日本客商找到谢远泰,出价100万美元购买他的专利技术。这对于谢远泰可谓雪中送炭,不仅可以弥补850多万元亏空,还能让家人不再跟着担惊受怕。但是,谢远泰拒绝了。
“要知道一旦转让了,我们就不能再用这个技术了。”一心想带领乡亲们摆脱贫穷的谢远泰,道出拒绝的理由,并决定把这项发明专利献给家乡、献给社会,惠及父老乡亲、惠及千家万户。
谢远泰的义举点燃了广昌和邻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各县乡农户都争相学种。谢远泰的公司成为江西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培训全省各地学员1.5万人,茶树菇专业种植户有1036户,全县茶树菇种植规模达1.23亿筒,年产值8000多万元,利税2000多万,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1万人。谢远泰的公司又风生水起。
没有谁可以预料,人生会被哪个日子绑住,又会被哪个日子绊倒。
1999年10月,谢远泰正为900多名下岗职工进行种菇培训。由于过度劳累,他突发风湿性心脏病。医生劝他立即做手术,他心系900名下岗工人手上的茶树菇菇筒,迟迟不肯去动手术。他说:“心脏动手术,风险不小,我怕自己熬不过这一关,要是那样,那900多名下岗工人怎么办,找谁挣钱去?”他强忍病痛,直到培训者种出茶树菇。
2000年1月11日,谢远泰终于同意手术。住院一个月,在医生不同意出院的情况下,他坚持出院,回到他熟悉、热爱的战场。因醉心研究,2002年的一天,谢远泰忘记服药,大脑出血,紧急送往医院,几天几夜昏迷不醒。大家以为这个百折不挠的战士这次再也站不起来了,在床前失声痛哭。从昏迷中醒来的谢远泰自己倒是乐观:“呵!我这条命够硬,老天爷给我留了一条命,就是为了让我带领大家致富。”
由于身体虚弱,无力顾及公司,他的公司及研究机构还是破产倒闭了。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脑出血、中风导致他口齿表达不清,再也不方便给农民朋友们做培训指导。有人同情他,劝他功成身退。可强者的字典里哪有“退”字?只有“前进”!谢远泰用心制作了一套茶树菇接种、栽培、管理、烘烤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无偿发放给村民群众。
老骥心怀千里志 无须扬鞭自奋蹄
大病之后,谢远泰身体大不如前。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甚至比种菇之前更加困窘。面对困境,谢远泰淡然处之,面对政府提供的低保帮助,他也是摆手拒绝。“能吃饱饭就行,要求不高。”
要求不高的谢远泰却将所有的要求都放在了食用菌的研究上。拖着虚弱的身体,谢远泰在科研领域依然是收获满满,他将食用菌的品种由茶树菇拓展到羊肚菌、毛笋菇、虎奶菇、灵芝、鹿茸菇,将茶树菇菌种固体接种发展为液体接种。
2015年,他的“茶树菇液体菌种开发”项目获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并获得抚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他申请了“蝙蝠蛾栽培北冬虫夏草技术”、“家蚕幼虫栽培北冬虫夏草技术”、“杂树蔸栽培茶树菇技术”、“蝙蝠蛾幼虫饲养病虫防治技术”等四项发明专利。其中有三项发明已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获得保藏号。
2016年,谢远泰带领弟弟组建了江西省利财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书,引导贫困群众采取扶贫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和务工就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下湖村贫困户邓学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年过花甲的他不仅每年能在公司获得分红收益,夫妻俩还在公司务工,一年有5万元收入。
“真的要感谢谢总带领我种菇,又有分红保障,又有就业岗位。”公司成立当年,邓学兴家就顺利脱贫。
经他传授过技术的村民都富起来了,徒弟们大多当上了老板,而谢远泰仍清苦一生。可是日子再清苦,谢远泰帮起人来却十分大方。
2014年,水南圩乡张杨村凉山栋村小组贫困户廖诗详因房屋倒塌和儿子患病陷入困境,谢远泰为其捐助一万筒菌种,并登门传授技术。今年2月10日,他从省吃俭用存下的12800元中,拿出整整10000元,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
与菌菇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谢远泰,如今身体佝偻,腿脚蹒跚、口齿不清晰,可是那个梦想依然牵引着他奋战在食用菌研究的道路上。
“这条路,我不知道还能走多久,只有加倍努力,花更多时间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人民群众。”谢远泰说道。
当前,他正通过配方改良、菌种选育进行茶树菇有机无公害栽培;突破温度限制,将鹿茸菇工厂化智能生产转向自然栽培;深加工茶树菇、鹿茸菇等,目的是帮助村民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高经济效益。
“我敬佩师父,他用赤诚的大爱,书写着别样的精彩。”谢远泰的徒弟胡开林这样评价道。
是的,谢远泰根植于心的梦想已经开花结果,他用赤诚大爱扫除贫穷的阴影,他用智慧仁心打通致富的道路,改变家乡面貌。从不居功索取,甘守清贫淡泊,从青春到苍颜,谢远泰书写着脱贫攻坚的一段传奇。
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事迹15
逆行的救火英雄
——程学谦先进事迹
程学谦,男,汉族,1964年12月生,群众,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镇新建村村民。
“如亲人般的邻居,在我心里他一直个好人,刚得知此事,心情相当沉重,我人在外地只能尽绵薄之力。”这是德兴市新岗山镇新建村村民微信群里的一条留言。留言中的“他”,指的是同村村民程学谦。村民眼中的程学谦勤劳肯干、待人谦和、常常为他人考虑。
谦和谨慎勤劳肯干的手艺人
新建村委会共有750余户人家,常住人口3000多人,村民大多认识在村里做铝合金门窗的手艺人程学谦。
程学谦在新建村经营铝合金门窗生意已经快20年了。村民程四海家的房子是危房,房屋翻建时找到程学谦提出赊购门窗的想法,程学谦二话不说,先行为程四海安装了门窗,直到房子落成3年多,程四海才把钱结清。当了十多年村干部的程荣林是程四海的女婿,在他看来,“像程学谦这样做生意的非常少,他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大哥程学仁评价自己的弟弟说:“他这个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谦和谨慎,勤劳肯干”。程学谦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每天早上出门料理田地,吃过早饭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闲暇时还要帮助妻子照看小卖部的生意,“他几十年就是这样一路过来的”。
突如其来的一声爆响
2019年5月21日,连日阴雨的德兴市迎来了难得的好天气,新建村的许多村民都赶早去自家田地料理农活,8时40分左右,一声爆响打破了村里的宁静。
村民董春莲刚从河边洗完衣服回家,正准备晾晒,“突然听到一声爆炸,就跟河里放炮炸鱼的声音一样,我就感觉不对劲了”。董春莲的不安是有原因的。她回家时从齐正龙家的厨房前经过,闻到了浓重的煤气味,透过厨房的窗台能听到“嘶嘶”声,见厨房门是关的,她没有停留。董春莲大喊:“齐正龙家厨房的液化气漏气了,有爆炸的危险!”
那时,村口没有什么人,程学谦将地里的农活干完,正准备回家吃早饭,刚盛好早饭,就听到邻居董春莲的大喊。听到这程学谦顾不上多想,扔下碗筷,赶紧往齐正龙家的厨房赶去。
齐正龙家距离程学谦家大概30 米左右,来到门口,已经能清楚地闻到从厨房里飘散出的刺鼻气味,说明厨房内已经填满了一氧化碳。因为是上午,齐正龙家庭人都外出务农还没回归,程学谦没有多犹豫,深吸一口气就冲入了厨房,一路摸索到灶台,打开下面的厨门,伸手成功将煤气罐的阀门关闭。本以为一切都能顺利进行,突然,由于空气的摩擦使停留在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发生爆炸,熊熊大火瞬间包围了程学谦。就是这一瞬间,灼烧的疼痛感从四面八方传来,他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被点燃了。于是他立马倒地,在地面上疯狂打滚,终于将身上的火焰基本扑灭。正当他一路匍匐到厨房门口正准备出去的时候,他发现厨房上悬挂着的杂物正在燃烧,如果放任不管必然会将整个厨房化为火海,他缓缓撑起身体,回身走向燃烧物,由于时间根本来不及思考,他只能本能地用自己的手臂去拍打那些着火的竹篮竹筐,将火焰扑灭之后,顾及不上双手传来的炙痛感,程学谦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走出了厨房,倒在地上,昏迷了过去……
头发、眉毛、衣服都烧没了
村民程荣林是第一个发现程学谦出事的。他骑着电动车从镇里买菜回来,在村口老远就看见一个人从齐正龙家冲了出来,在地上打滚。当时的场景,66岁的程荣林也是头一次遇到:“我走近一看,一个人上身发白,像脱了层皮一样,头发、眉毛,衣服都烧没了,只有一双手是血淋淋的”。
通过声音和大概的脸型,程荣林这才确认从齐正龙家厨房冲出来的人是程学谦,他马上掏出手机想拨打120救护车,并叫上闻讯赶来的村民去通知家里有车的村民来帮忙。在等待救援的同时,程学谦慢慢步行到了自己家的小卖部。从齐正龙家到小卖部只有三四十米,程荣林本想上前搀扶一把,却发现程学谦身上没有一块完好的表皮,双手和肋骨两边都在渗血出来,一时竟不知道从哪搀好,只能跟在程学谦身边,以防他中途摔倒。迎面赶来的董春莲赶紧跑去通知程学谦的妻子王凤英和大哥程学仁。
“万幸的是没有伤及别人”
出事那天早上5点多,齐正龙的妻子程冬女在厨房用燃气灶炒了菜,就出门干活去了,她也记不清到底有没有关闭燃气罐的阀门,但燃气灶开关应该是关闭了的。事情发生后,齐正龙仔细检查过厨房,发现一些棉质的毛巾被烧得不成样子,窗户玻璃碎了一块,可能是爆炸时震碎的。厨房里的燃气罐原本是放在橱柜里,现在已移了出来,齐正龙推测可能是程学谦进来后发现燃气管脱落,把燃气罐从里面拖了出来,并及时关闭了阀门,燃气罐旁边的地面还有程学谦上衣烧灼后留下的灰烬,看着地上一块一块的灰烬,齐正龙蹲在地上不由地叹了口气。
齐正龙在陪同程学谦去往德兴市治疗,在送诊途中,程学谦开口对他说的第一句话让他感动不已,“他说这件事不怪我,是他自愿的,万幸的是没有伤及别人,只有他一个承担了,没有酿成更坏的后果”。
全身烧伤87%达到危险线
闻讯赶来的村民们立即把程学谦送往德兴市人民医院,经过补液及创面处理后转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经医生确诊,他全身烧伤率达到87% ,其中多处二度烧伤,一处三度烧伤,血容量不足性休克,呼吸道烧伤。
全身87% 的烧伤面积意味着什么?正常人的一个手掌所占面积近1% ,也就意味着程学谦全身只有13 块手掌大的地方是完好的, 其余皆被烫伤。Ⅲ度烧伤又意味着什么?据程学谦的主治医生介绍,普通成年人Ⅲ度烧伤面积达到50% ,就会有较大的生命危险。而程学谦的这些面积,显然已经达到了危险线。
刚满29岁的程祥,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透过重症监护室的玻璃,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他说“感觉到自己很无力”。医生处理完程学谦的伤口后告诉程祥,程学谦的双手神经组织烧伤严重,将来双手残疾的可能性比较大。程祥觉得家里的天塌了。弟弟马上要中考,父亲受伤了,家人都不敢跟他说实情。
在程祥眼里,一家四口都是在父亲程学谦努力勤勉的庇护下生活,成家之后,他也一直以父亲为榜样照顾家庭,“虽然我们一家人不曾大富大贵,但一直顺风顺水,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程祥已经很多天没有睡好觉,各方反馈的信息,在他脑海里不断重构父亲冲上前去为村民解除险情的场景。
在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下,程学谦终于度过了危险期。哪怕到现在,程学谦也要定时去衢州进行治疗,短期也不能结束,医生说初步的治疗时间要用到4至5年。目前,治疗费用已经花了100多万元,且还没有尽头。
素不相识的热心市民伸出援助之手
事情发生后,沉重的治疗费用程学谦家庭根本无法承担,他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和崇高精神,向全社会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事迹传开后,无数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都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为他进行募捐,确保他可以正常进行治疗。有村民把程学谦的事迹编成了微信,在德兴市的各大微信群传播开来,新建村一个500人的微信群在之后几天下起了“红包雨”,共有292名村民通过微信向程学谦捐助了7万余元,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热心市民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筹集善款73万元。
如果时间倒流,我还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时隔一年半,当问到当时为无亲无故的邻居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的行为,导致自己每日都要遭受如此疼痛,会后悔吗?程学谦笑了笑说:“如果时间倒流到那一刻,我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因为当这种突发事件来临时,脑袋里一定是空白的,你做的事一定是你身体的本能,我的本能让我去救火,那我还是会去救的!
由于身上的皮肤长期经过治疗且后续的植皮手术,程学谦经常会痒得难受。他的双手与双腿最为严重。但是,伤残的身体并没有改变他的爱心与坚强。正在复健的程学谦每天都会让他的妻子帮他轻微活动一下手脚,这样才不至于让血管坏死。他现在就想着早日康复,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获中国好人、江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发布:赵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