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16
把妻子“拖下水”的双拥模范
——徐金前先进事迹
徐金前,男,汉族,1969年1月生,中共党员,九江日报社新闻网职工,九江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
2021年3月14日,徐金前来到都昌县蔡岭光荣院,又一次看望87岁的查喜凤,她儿子二等功臣江友良牺牲在遥远的疆场。查妈妈视线模糊,但她记住了徐金前的声音和走路的姿势。近前,她一把抱住了他,她听到了他的心跳,是她熟悉的节律:一颗铿锵有力的火热的军心。
30多年来,徐金前践行诺言,矢志不渝地投身到双拥和公益事业中,书写着人间大爱。
一诺重千金 退伍不褪色
1985年3月,徐金前来到东海舰队某部服役,在这个英雄辈出的部队,他分别当过炊事员、警卫员、放映员和图书管理员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荣立二次三等功,获得“学雷锋标兵”等10多个奖项。20世纪90年代初,部队整编,徐金前含泪告别军营。欢送会上,他庄严承诺:“退伍不褪色,永葆军人本色,永做官兵的贴心人” 。
回地方30多年间,无论是乡村谋生,还是下岗送报;无论是渔船值守,还是城市就业,不管多苦多难,徐金前风雨无阻,始终坚守承诺,怀揣一颗不变的军心,把拥军做到了极致:时间上,节假日和纪念日,全涵盖;空间上,九江地区乃至全国,全方位;对象上,部队和军烈属,全覆盖。
好事做一两回不难,难的是信守承诺,始终如一。
徐金前经常去看望夏明翰烈士女儿夏芸、“老阿姨”龚全珍、百岁老红军杜宏鉴等老人。远赴董存瑞、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南京路上好八连、鼓浪屿好八连、硬骨头六连走访慰问。
九江石化总厂漆小萍的独子在部队牺牲,多年来徐金前嘘寒问暖,把漆妈妈当亲人来照料。一次,九江举办大型晚会,他把二老接到了现场。漆妈妈感动地说:“我儿子都去世30年了,还有人记得我!”漆妈妈也视徐金前如亲人,在72岁生日时,正巧徐金前要出差,老俩口决定提前过生日,把他请到家里来。
去年疫期,徐金前参与防疫值班的同时,还一直惦记着军烈属。
北京某部刘博士一直奋战在武汉抗疫前线,他的妈妈、奶奶身体都突然出现状况。徐金前主动对接,跑前跑后,帮助解决了棘手问题,使刘军医消除忧虑,安心抗疫。
疫期多地交通中断,得知都昌县光荣院急需口罩、手套、消毒水等用品,徐金前立即动员爱心人士在微信群里捐赠了近5000元,并通过市、县慈善总会定向采购,及时转送到老兵手中。
徐金前设身处地为军人着想。2003年,他会同九江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与偏远驻军联欢,一次就促成7对恋人。此后,他先后举办了20多次军地青年联谊会和大龄军官鹊桥会。
一年大年初一,他邀上爱心人士,从家里装了满满的糖果、水果和香烟,赶往武警部队。江面阵风八级,他们顺着长江大桥一个一个哨所地慰问,七八个哨所下来,手脚冻僵了,新兵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践诺三十载 爱心已成林
在单位,他是一名好员工。自到九江日报社工作以来,他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曾获报社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连续三次获评“全市十佳记者”。拥军活动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而业余时间不是在拥军活动现场,就是在去拥军的路上,不忘诺言。
都昌县大阳村收养了各类困境儿童600余名。徐金前百余次走进大阳村做好事、献爱心。
2008年春节,他特地把太阳村余秀清三姐妹接来家里过年,为之添置新衣。后来,余秀清上大学,每次返校时,徐金前总会塞上一些钱给她。点点滴滴的关爱,如阳光般照进了曾极度自卑的心间,使她们重拾了人生的信心。
2017年,他发起成立了江西省第一个“鱼水情双拥基金”,并捐赠了基金首笔善款,这也是九江市慈善总会当年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2018年是98抗洪胜利20周年,他向中央组织部上交了一笔上千元的特殊党费。
在资助孤贫老人和儿童路上,近至本市都昌、修水、武宁等县,远及北京、河南、山东、福建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06年,徐金前在前往武宁县参加“春蕾计划”帮扶活动中,了解到宋溪镇女孩小钟和患病母亲相依为命。10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资助这个贫困之家,直到2018年高考前夕到武宁中学看望小钟时,孩子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紧紧抱着徐金前泪流满面:“这么多年来,我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小钟入大学时,徐金前又为她筹集了2000元学费。
多年来,他联系爱心人士发起替烈士看爹娘活动,向53位烈士健在父母送去年礼和祝福,兑现永做官兵的贴心人的承诺。
2014年底,徐金前接到一个来自北京总参谋部一名九江老乡的电话,称其母亲一人在家,想进养老院,不知怎么联系。徐金前第二天独自前往赛城湖,看望瘫痪在床的老人,找到养老院,让老人住了进去,并多次组织演艺人员与老人一道唱红歌。
2021年3月7日上午,徐金前带领九江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江西乐峰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拥军志愿者,开展“最美的花儿献给百岁英雄妈妈”活动,来到修水马坳峡口村105岁英雄妈妈陈柳英身边时,老人家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陈妈妈的儿子甘志一1965年7月在福建前线部队光荣牺牲,并被批准为烈士,时年22周岁。
当兵是他童年时的梦想,参军是他青年时代的骄傲,拥军更是他一辈子的追求。
守诺永前行 善举显真情
双拥不仅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更要投入不少真金白银,30年来徐金前一诺千金,自掏腰包,累计花费数十万元。
为了省钱帮助更多人,他宁愿一再降低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准。婚前他长年睡地铺或办公室沙发。大喜之日,没办结婚仪式,双方亲人合起来才两桌,婚礼总共才花了一万来元。如今,一家三口过日子,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每每捉襟见肘。
妻子曾埋怨他,每天人看不到人,钱看不到钱。后来,他时常邀妻子参加活动,让她看看自己整天在忙啥。妻子笑着说,这下倒好了,把我也拖下水了。
徐金前意识到,双拥是一项系统工程,单枪匹马力量毕竟有限,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言:如果每个人都自觉成为“双拥”一粒不起眼的火种,一旦燃烧起来,那就是一股不可阻挡的燎原大火。
1998年,他成立双拥爱心小分队,寥寥数人。2010年,建立QQ群,群友近百人,2012年创建双拥国防教育网,2014年建立双拥微信群,有300多人入群,群内每天满满都是正能量。他举着旗子一路走来,共同组织发起九江市爱国拥军促进会,队伍像滚雪球似的发展壮大。
他种下的爱心,如今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受到徐金前感召,加入爱国拥军促进会的各阶层人士越来越多,他们当中既有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向东,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陆永兰,全国模范教师徐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潘新华等本土先进人物,也有全国打拐英雄施华山、作曲家羊鸣、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模范典型,还有多位老县委书记和市直机关的部长、局长、企业总经理以及众多社会热血青年参与其中,共行善举。
促进会现有会员2000余人,其中铁杆成员近400人,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获得者、青年歌唱家黄训国便是其中一员。一旦有重大慰问演出活动,只要徐金前邀请,他都会从千里之外专程赶来参加,且不计任何报酬,往返路费都由自己支付。
九江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已影响带动成千上万人汇入双拥和爱心的滚滚暖流中,九江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这支队伍功不可没。
坚持三十年,做好一件事,实属难能可贵。不管条件多么艰难,徐金前都实现诺言,不改初衷,而且影响带动大家来做。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徐金前从小接受父母熏陶,多行善事,做个好人。他所在部队英雄辈出,深受感染和激励。而部队整编,猝然离别,使他对军营始终怀有一份不了情。如今,双拥活动让他把人都走亲了,就再也放不下了。
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双拥》年度人物、全国爱国拥军杰出人物、“全国国防教育年度人物”提名奖、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省最美退役军人、江西省爱国拥军模范、江西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等称号。
事迹17
中华秋沙鸭的“守护神”
——肖冬样先进事迹
肖冬样,男,汉族,1968年1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上清镇护林员。
他17年扎根深山,主动挑起了保护世界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重任,详细记录中华秋沙鸭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拍摄了20多万张照片、1万多G视频,形成了研究中华秋沙鸭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被称为中华秋沙鸭的“保护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在平凡寂寞中,执着坚守
护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是一份苦差事,成天在野外巡逻,又脏又累,一干就是17年。2004年,肖冬样加入了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森林护林员,至今53岁的他,还不畏艰难与困苦,不惧孤独与寂寞,每天行走在龙虎山广袤的林区内,水声作伴、鸟声相随,静静地守卫着一片片山林。2007年11月,龙虎山景区泸溪河首次发现国际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身影。中华秋沙鸭是我国特产稀有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数量比扬子鳄还少的国际濒危动物,目前全球仅存不到1000只,被称为“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之所以在龙虎山越冬,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关。龙虎山风景区位于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这里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有着“天然氧吧”的美誉,森林面积28.5万亩。它不仅是国家5A级景区,还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11月,中华秋沙鸭在龙虎山景区被发现后,当地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并于2008年初划定1800公顷的保护区。从那时起,作为护林员的肖冬样志愿挑起了保护中华秋沙鸭的重担,十多年来,他不仅每天守护着中华秋沙鸭的安宁,还留意着这些“小精灵”的一举一动,不断记录研究这种世界濒危鸟类的生活规律和习性。
肖冬样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起床,骑半个小时电动车,换乘竹筏,再沿着铁路走30分钟,然后穿越山林才能找到中华秋沙鸭栖息点。中华秋沙鸭的警惕性十分高,很难近距离观察,为了详细记录它们的活动情况,肖冬样事先布置了好几个隐藏地点,提前潜伏在河岸边,用望远镜远远观察,其间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稍有动静中华秋沙鸭就会飞走,每次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饿了就吃点自带的干粮,如果遇到刮风、下雨或者雪天,工作难度就更大。在山林中巡护一整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脚步返回家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记录下的视频输入到电脑里,并把一些有趣的记录传给国内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交流中华秋沙鸭的有关知识。常年协助开展候鸟方向科研工作的吉林师范大学易国栋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曾琴博士都表示:“调研中华秋沙鸭这活得老肖来干,他比我们还懂。”
在日积月累中,勇于创新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肖冬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起初,肖冬样对中华秋沙鸭一无所知,在承担起巡护责任后,他经常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自费订阅森林防火和鸟类保护类杂志,自觉自学专业知识;自费购买相机,记录下中华秋沙鸭生活规律和习性的点点滴滴。在工作中他敢于创新,他认真学习灭火机具的维护和森林防火扑救知识,在实战中提出了最佳扑救方案;利用业余时间勤读报刊,从中吸取营养,用于巡护实践。在保护巡查中华秋沙鸭的工作中,他不厌其烦地向前来进行科研的专家、教授请教,了解中华秋沙鸭的生活习性,更好地应用到向群众宣传和保护工作中。为了深入了解中华秋沙鸭,17年来,肖冬样坚持撰写观察日记,详细记录它们的来去时间、具体数量、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并拍摄了20多万张照片、1万多G视频,形成了中华秋沙鸭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给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科研素材,被当地干部群众和业内同行亲切称为“鸭司令”。
正是肖冬样的持续观察记录,让大家得知,每年10月底中华秋沙鸭分批从北方来到龙虎山,次年4月初飞回北方,筑巢于河流两岸林间树洞中。据统计,这些年每年来龙虎山越冬的中华秋沙鸭数量有70只左右,多时可达上百只。肖冬样说,十多年来,自己一开始把中华秋沙鸭当成工作来巡护,后来和它们慢慢成了好朋友。“它们来的时候每天来,心想今天有可能看得到它了,然后有可能是没看到,只能等明天。明天又有这个想法,它们走得时候,其实从3月中下旬的时候就感觉得到,你比如说昨天在这里看到30只,今天只能看到20只或者25只,就感觉这么好的朋友,突然之间,今天这个朋友到什么地方去了,明天那个朋友到什么地方去了,这就有种失落感。”肖冬样这样说。
在前行道路上,无私奉献
除了秋冬季节护鸟,肖冬样还担负着春夏护林的任务。17年来,他总是背着巡山护林的行头,每天徒步行走七八个小时,野外巡逻又脏又累,很多人干了没多久就会选择离开,可肖冬样从没半句怨言,由于工作出色,很快担任了护林队长。每天清晨,他准时从家里出发,开始一天的巡山工作。沿着铺设在山林间鹰厦铁路线步行两三公里,蜿蜒进入山林深处,沿途除了铁路两侧的山岭与溪流外,只剩迎面偶遇的铁路清洁员能说上一两句话。每个护林员一天要巡山8小时以上,路线都是各自所管辖的片区。春夏秋冬,不论是晴雨都是如此,为了护林需要,经常天不亮就要出发。一个水壶、一把砍柴刀、一把灭火扫帚是他巡山护林的行头。他有时要走下铁路,沿着陡峭的石梯下至泸溪河边,观察水情;有时要独撑竹筏,在沙石遍布的河道上查看情况;有时还要进入山林深处,细心观察每棵树木是否有恙。雨天路滑,山路又崎岖陡峭,一不小心就会摔跤,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而林区内,人迹罕至,护林员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呼救都很有可能无人响应;森林保护区内还有蛇类、野猪出没,虽然有柴刀防身,但意外是无法预料的;有时发生山火,护林员被烫伤烧伤都在所难免,肖冬样耳后至今还有1处救火时烧伤的疤痕。2021年2月21日是正月初十,肖冬样冒着冻雨前往泸溪河畔巡护越冬候鸟,翻越河谷时从巨石上滑倒河中,他只能一人自救艰难脱险,风寒感冒已好但右腿摔伤至今仍未痊愈。17年来,肖冬样日复一日地上山护林,山上时常有蛇、野猪等动物出没,充满着危险与未知。除了危险,在荒无人烟的山野中,孤独寂寞之感可想而知。用他的话说,“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里便是我的家,与青山秀水为伍,和中华秋沙鸭们为伴。”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没有份内份外之分,总是默默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工作繁重,从不叫累,反而把它当作是对自己的锻炼;条件艰苦,从不叫苦,反而把它当作对自己意志的磨练。为了工作他总有花不完的精力、使不完的劲头,难怪有人叫他是“老黄牛”、更有人笑他是“大傻子”,但他总是笑着说:“再苦再累的事总要有人去做,为了家乡生态环境更美好,个人作出一些牺牲又有什么关系呢?”无任是防汛抗旱、环卫整治,还是保护中华秋沙鸭工作,只要落实到他负责的,他从不推卸,都不折不扣地完成。随着龙虎山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龙虎山中的中华秋沙鸭野有了很好的栖息场所,这与肖冬样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他每年要走村串户,发放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单、宣讲保护要领,劝说阻扰捕鱼者到核心保护区捕捞,苦口婆心,言传身教,让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意识在百姓心中扎根并成为自觉行动。每年他要无偿接待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计其数的科研、摄影、爱鸟等人员,为他们引路,力所能及地提供交通工具、信息及资料等各种周到服务,受到广泛好评。2014年2月,中央电视台4套《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龙虎山专题,在这个专题里摄制组用去三分之一的时长来报道肖冬样和中华秋沙鸭的故事。当妻子一边数落他不管风雨雹雪都早出晚归一边却说理解他时;当主持人感动地说正是因为有他的执着坚守和妻子的默默支持时;当他对着镜头说,“我叫肖冬样,我是上清镇护鸟员,我希望好好攒钱明年自费买个更好的相机,拍到更好的中华秋沙鸭图片”时,相信你会和我一样热泪盈眶!
春夏护林,秋冬护鸟。肖冬样,一名山区护林员、护鸟员,他所做的事并非惊天动地,但平凡中孕育着非凡,普通中彰显着伟大,他把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深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成为龙虎山中华秋沙鸭的保护神!
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全国最美护林员、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2019年最美林业人、斯巴鲁生态保护奖、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最美环保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事迹18
全网寻找的“杨护士”
——杨辉利先进事迹
杨辉利,女,汉族,1987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护理部副主任。
新冠疫情蔓延时,杨辉利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成为江西省第二批援鄂人员。面对武昌方舱医院病房设施不配套、医疗物资不充足、后勤保障不协调等实际困难,她没有丝毫退缩,反而越战越勇。在人们的心目中,只要一提起杨辉利,就会自然想起,武汉抗疫斗争的关键时刻,那个从容的女孩身影,那些质朴的话语和带着温暖的护理,她的举动充满了向上的正能量,带来了生活的希冀和期望。
抗疫慈心
2020年2月23日,正是武汉新冠疫情防控的决胜时分,病愈的小伙子刘猛匆匆找到中央电视台记者,他要寻找江西援鄂医疗队一位亲人。记者听刘猛讲述原委后深受感动,央视《新闻联播》以《寻找杨护士》为题做了特写报道,刘猛对这位女护士全名,所知信息有限,只知道她是一名来自江西省医疗队的杨姓护士。最后,在央视记者的帮助下,刘猛成功找到杨辉利,完成了当面道谢的心愿。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2月4日,杨辉利随着江西援鄂医疗队进驻武昌红碪体育馆方舱医院,该院可同时容纳800位病人。江西队负责C区168个床位,主要接纳武昌区患者。2月6日,已经在方舱医院连续值了2个夜班的杨辉利迎来了一位年轻患者,他情绪十分不稳定,心绪低沉,对病情前景忧虑异常。杨辉利把他搀扶到床位,替他签写病卡,一再安慰他:你不要怕,你还年轻,相信自己一定没事的。这位小伙子听后热泪盈眶,听话地躺上床。杨辉利又安慰他:我们会竭尽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也相信你能战胜病魔。在随后的日子里,每当杨辉利值班,都会去小伙子床前嘘寒问暖。人间自有真情在,正是杨辉利的真情付出,使小伙子有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决心,随后的寻人道谢,正是这种真情的生动演绎。
在武汉抗疫期间,杨辉利这样动人的一幕仅仅是个缩影。
2020年2月5日中午12点,医疗队决定,杨辉利被选中第一批进舱,她感到无比荣幸。
第一次进舱前,杨辉利在舱外就听到了舱内摔东西、骂人的声音。出舱的同事叮嘱她要小心,不要惹怒患者,这样让她内心多少有些忐忑。她没想到,进舱后的情况远比她想象的还要复杂。患者焦急地询问让她倍感压力。但她知道,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给患者信心和勇气。她不断地耐心解释,细心安慰,给他们加油、打气。她带头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运动。由于穿着密不通风的防护服,简单的活动、说话都比较困难,没过几分钟她就有些喘不过气,但她还是坚持陪他们练习。通过有益身心的活动,彼此打开心扉,护、患之间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亲人。
她在各种场合大声坚定地告诉患者:“国家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全国各地最好的医疗队伍正源源不断支援武汉,一定会尽全力治好大家的,会好的,都会好的。”也正是她每天都要说上很多遍的这句话,让这些患者从刚开始的恐惧,甚至对她们有些抵触,有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到后来信任、依赖她们!
护者仁心
谈到杨辉利的事迹,新建区人民医院的同事如数家珍,都夸她对待患者有爱心,对待事业有责任心,对待工作细心,对待琐事有耐心。
2019年6月的一天,医院门诊转来一位90多岁的女患者,老人进院时重度昏迷,呼吸衰竭,心脏起搏十分不好,情况十分危急,在杨辉利所在的呼吸内科救治一天后,家属强烈要求转至省级医院治疗。让杨辉利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危重病人第三天竟又回到区医院,强烈要求再进院,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找那位面带微笑的杨护士。
杨辉利给这位老奶奶安好床位,铺好床,做好各种护理。老奶奶入院后,一直发烧,高度缺氧,甚至乱动一下就有生命危险,杨辉利坚持给老奶奶每天做两次口腔护理,给她擦身。由于长年卧病在床,老人背上长了祳疮,杨辉利总是小心翼翼替她擦药,帮她接大小便,不怕脏累,不厌其烦,让老人感到无比温暖。
让杨辉利感到高兴的是,这位奶奶的家人竟按照当地做九不做十的乡俗,在医院为老人过了百岁生日。
杨辉利说:做护理工作,确实很累,但是当病人康复出院,自己总是很开心。这位老奶奶的儿女在接其出院时,特意给杨辉利写了封感谢信:感谢内二科护理人员对我母亲的精心照料,你们任劳任怨、尽心竭力,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在武昌方舱医院时,杨辉利每天上班不敢喝水、不敢吃太多东西。因害怕上厕所,她穿上了尿不湿,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开始一天的工作。平时看似简单的护理工作,在这里显得异常艰难。等到交完班,她已经是全身汗水直流,头晕、胸闷、呕吐,护目镜压到头痛欲裂,腰已经不能动了,只能慢慢走到通风处换气,症状才好了许多。夜晚,为了不打扰病患休息,杨辉利和队友静静的站在各自分管的区域守护着患者。黑暗中,白色防护服显得格外显眼,患者每次醒来只要看到那束“白光”,心里就踏实很多。
2020年5月,杨辉利从武汉回到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回归自身日常的工作。一天,医院进了一位孤寡老人患者,进院时全身散发臭味,众人唯恐避之不及。年青的护士女孩,都是些新手,大家畏首畏尾。杨辉利见状,二话没说,就将老人牵到女卫生间,帮她洗澡擦身子,给她找来衣服换上。随后,又将从家中带来的饭菜匀出一半给老人喂上。由于她的示范带头作用,年青的护士们找到了感觉,也争先恐后,帮忙料理,把老人当自己的父母一般对待。这位老人说,她住院的这段日子,是在享福,享杨护士的福,享这些女护士的福。
坚守初心
自担负护理工作以来,杨辉利信念坚定,毫不懈怠,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使每一位患者重拾健康。
杨辉利出生在四川省古蔺县偏远山区的一户农民家庭,品学兼优的她从小就立志要好好学习。2008年,正在县城读高三的杨辉利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学校老师、公安民警和志愿者们为她们搭帐篷、发食物,安抚他们考前的情绪波动,深深感动了杨辉利,反哺社会的种子在她心里悄悄的生根发芽。2009年,考取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的杨辉利,入学不久便向院系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次年即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一直从事呼吸消化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尽心尽责,能力突出,很快成为科室业务骨干。对待年青护理人员,尤其是刚进医院的小护士,杨辉利总是言传身教,教她们如何对待患者,如何做好护理,如何打针喂药,面面俱到,从不含糊。同科的护士送给杨辉利一个绰号:神枪手、一针准。杨辉利常说,做一个让病患满意的护士,得有过硬的本领和技术。她的针进入患者体内,几乎没有感觉,似蚂蚁爬过。她进病房,病人如沐春风,动情的语言,和蔼的问候,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久而久之同事们都把她当成了亲人,亲切地称呼其杨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杨辉利从新闻中看到湖北医院到处人满为患,医护人员忙得已顾及不到自己的安危,她的心中迅速萌发念头:我要到抗疫第一线去,我要把学到的知识反哺给社会!
当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党委号召广大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后,杨辉利义无反顾地在倡议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说:“尽管我是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也深知这次出征有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和后果,但我更知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医护工作者,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当义无反顾”她毅然签下请愿书,毫不犹豫的按下鲜红手印。
杨辉利同志在战“疫”主战场,以“最美逆行者”的身姿践行着当初从医的铮铮誓言,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搏击,用行动彰显使命,用责任诠释医者担当。
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抗疫最美家庭、中国好人、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湖北省新时代“最美逆行者”等荣誉称号。
发布:钟燕 吴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