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博士上课听后简评

作者:教学督导员万志祥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3日 09:16浏览次数:

  本学期,按学校要求,我们教学督导组对近年来新进的博士开展课堂教学听课活动。截至目前,我们在理工医科组长陈教授的带领下,已先后听了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机材学院、土建学院、化环学院、电子学院等29位博士的理论课或实验教学课。现就听课后我个人感觉,简要评述如下。

 

  一、新进博士教师的长处

 

     一是自信心十足。博士还是博士,毕竟苦读了多年,他们大多是80后,上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尤其是本科基础知识还是了如指掌,可以较纯熟地向学生们讲解传授。而且,他们大多虽是讲课新手,但见到我们一行四人随堂突然进教室听课,并不显得慌张失措,由此可见,他们都颇有底气,自信心十足,也证明“艺高人胆大”的道理。

 

    二是爱岗敬业。博士们看上去都很珍视他们目下的这个教职,教学态度都很认真,主观上都很想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们多学点东西,我觉得这是最可宝贵的,因为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爱岗敬业!

 

     二、新进博士教师不足或急需改进的方面

 

     一是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博士们上课共同的毛病在于,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不足,缺乏表述讲解技巧,未能突出教学重难点;大多没有课堂师生互动,少数有互动,也是僵硬的审问式;教学手法主要靠老师在讲台上“死讲”,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除少数愿学的同学外,一般不佳。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当下的大学课堂教学很难搞好,因为,老师若照本宣科讲知识,学生全可通过电脑鼠标或智能手机点击轻易查到,所以,上课时,老师的教学吸引力必须大于学生手中智能手机的吸引力才行!新的教学理念是:“大学的功能将以传播知识转换为生产知识,而且信息时代的学习,也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互动形成。”老师至少得结合自己特点,将教学内容巧妙地更新组合再传给学生。由于“慕课”、“微课”等优质课视频唾手可得,我们传统课堂上,做好真实的零距离的“师生互动”是应对互联网挑战的最好方式。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博士们不能不关注当代教师的宜做好的这些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organise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控制者controller”和“评价者assessor”。

 

  二是人文基础知识有待提高。这次听的都是理工医药类博士的课,一个共同的特点,我觉得一些应知应会的人文基础知识比较缺乏。尤其是常见的汉字,有的与专业相关的都会读错。比如,“分娩”读成“分wan”、“癫痫”读成“癫jian”、“嗜好”读成“she好”、“蠕动”读成“nuo动”,课件视频上有“从洋媚外”字样。大多板书时,粉笔字写得漂亮的少,有的像儿体字。虽然这并不影响意思的讲授,但会影响教师的“学识威信”,使得学生小瞧。还有少数博士教学仪表未显出应有的“儒雅”,所谓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的博士,本应“腹有诗书气自华”,可看上去,没有起码的师表形象,并不是“不修边幅”,而是不知如何修边幅,尤其是药学生物的博士们,可能是长期窝在实验室之故,当了老师,教学仪表也很重要。老实说,我觉得这并不是博士个人原因,而是社会原因。博士们的导师可能都是50、60年代生人,少儿时没受正规文理综合教育,通过自学的要么偏文,要么偏理,尤其是理科博导们人文基础较差,我曾听过大牌博导把“联袂”读成“联jue”、把“憧憬”读成“chuang憬”,把“忏悔”读成“qian悔”的等等。否则,我们无法理解,这些受过硕导、博导多年培养的博士,把“分娩”这个本专业词读成“分wan”竟未被老师们发现,不立即指出自己学生的误读?

 

  三、对新进博士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尽快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博士们尽快找些《现代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技能》之类的书读读,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特别是表达沟通能力,这能力怎么培养训练都不为过,即使不当教师,这能力在目前社会语境下,也是关键的生存能力之一。

 

    二是要加强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学校是否专门为这些新进博士组织一次教学能力短期强化培训班,针对性地培训课堂组织、表达能力与师生互动沟通技巧。少数博士还宜要求他们每周应听同专业优秀教师的课,尽快学习提高。

 

    总之,经验不足可以学习积累,可喜的是,我们的博士们业务功底厚实,又喜爱教学,实践中他们会很快地改进提高。所以,我认为,这些年轻的博士经过几年磨练,肯定会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Email:jjuxb@jju.edu.cn     邮政编码:332005   
招生电话:0792-8310030 8310031    

Copyright © 2020 九江学院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赣ICP备1000457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202000313

访问统计: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