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审核评估学院巡礼】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教学科研双驱动,政产学研共融合,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作者: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图文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30日 23:23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展现各二级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举措、成效与特色,学校特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活动。本期巡礼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自1997年成立以来,顺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激增的时代要求,成为赣北地区唯一专门培养土木工程和建筑规划等相关专业人才的高水平基地。建院28年来,为行业发展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人才,为地方建设、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目前拥有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城乡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在校学生规模2200余人。

 

图1 建工学院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外景

 

一、学院介绍

1.党建引领

学院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深化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创新,凝练打造“红色建工”党建品牌,其“领航”“铸魂”“筑垒”“护航”四大工程从政治、思想、组织、凝心等层面全方位推进党建工作(见图2、图3)。学院党委多次荣获“党建示范点”“党建工作标杆学院”“样板支部”“优秀主题党日活动”等荣誉;学院团委多次获省、市、校级“五四红旗团委”“三下乡志愿服务优秀团队”等称号;“道路与人生”“沙龙访谈”“思政工作研讨会”等思政建设品牌在学校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并多次获得省级以上主流媒体聚焦报道,充分彰显了学院在党建与思政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图2学院荣誉墙

 

图3 师生党建活动

 

2.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4人,下设7个教研室、2个中心和4个行政科室。高级职称教师占30%,中级职称占60%;博士24人,1人进博士后工作站,4人在读博士;2人曾在江西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挂职;“双师双能”型教师超50%,实践与教科研优势明显。近年师资优化,涌现“赣鄱俊才高校青年领军人才”和“江西省最美辅导员”提名等典型,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3.学科建设

学院定位为区域领先、高水平应用型土木建筑工程学科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创新中心。近年来,学院对接产业需求,推进5个本科专业应用型转型试点,与中铁、中建集团、九江市自然资源局、规划设计集团、国信公司、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签订多项战略合作协议(见图4),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实效。目前,学院正整合资源,培育土木水利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深挖学科特色,为区域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与技术支撑。

 

图4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4.人才培养

近五年,学院师生在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科研等领域成果丰硕,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立项众多,科研成果影响力显著,校地合作与社会服务成效突出,纵向、横向项目经费持续增长。

 

学院实验中心是江西省最完善的土木工程试验中心之一,实验用房6900m²,室外试验场2000m²,固定投资3000万元,下设4个分中心和11个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为学院各学科提供先进支撑。

 

第二课堂成果丰硕,学院连续十年蝉联校运会团体冠军,并在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上,120名志愿者精彩演绎《鼓瑟争鸣》篇章(见图5),展现了师生的综合素养与青春风貌。

 

图5 120名建工学子参加省运会《鼓瑟争鸣》演出

 

学院与学生处共同倾力打造紫薇园学生宿舍五栋“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见图6),整合党团建设、学习研讨、社团互动与谈心谈话等多元需求,实现队伍下沉与全方位服务。该中心以学生成长与思政教育为核心,构建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校园服务新模式,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党建工作赋能增效。

 

图6紫薇园学生宿舍五栋“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

 

5.科学研究

过去五年,学院在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科研领域成果丰硕,形成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

 

创新创业方面,师生获大创项目国家级6项、省级7项、校级28项;学科竞赛获国家级42项、省级145项。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方面,获省级课程5项、校级17项;教研项目省级6项、校级4项;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教学比赛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校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教材立项获省“十四五”规划1项、校级1项,获批校级教学团队2个。

 

科研实力稳步提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项目数十项,纵向经费138.5万元,横向经费539.66万元。获江西省科技小院立项1项;师生参与校园建设项目百余项。发表论文61篇(SCI 21篇、核心12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51项、外观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为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6.交流合作

学院以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为己任,融入江西省“1269”和九江市“9610”战略,深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社会服务成果显著,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贡献力量。

 

全院40余人次入选省、市专家库,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支撑及高水平讲座(见图7),发挥智库与技术创新引领作用。

 

图7 学院教师受邀做专场讲座

 

2023年,教师钟艳参与央视《文脉春秋》九江篇录制,展现学院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学术影响力。2024年,学院成功举办首届校友开放日,凝聚校友力量共促发展(见图8),并组织志愿者服务江西省风景园林学会学术年会(见图9),彰显学院与社会、行业及学术界的紧密联系。

 

图8 建工学院首届校友开放日

 

图9学院志愿者服务省风景园林学会学术年会

 

二、五育融合启新程,三全育人铸栋梁

学院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协同的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工科人才。

 

1.德育铸魂

坚持德育铸魂,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聘请江西日报社九江分社原社长练炼、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洪亮等行业成功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打造“青春思政”等特色思政品牌,线上线下融合开展主题教育。

 

2.智育提质

实施“四位一体”智育培养模式,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专业导师为主导、实践平台为支撑、双创项目为延伸,近五年考研录取325人,获各类大学生竞赛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级奖项200余项(见图10)。

 

图10 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3.体育赋能

推行“习惯养成+竞技提升”双路径体育育人模式,培育学生拼搏精神,在各类校园竞技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见图11),连续十年蝉联校运会团体冠军(见图12)。

 

图11 学生参与竞技体育

 

图12连续十年蝉联校运会团体冠军

 

4.美育润心

突出“文化浸润+心理涵养”双维度美育建设模式,发挥专业特色与优势,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阵地建设提升人文素养(见图13)。

 

图13 师生美术写生与作品

 

5.劳育塑品

创新“专业+志愿”劳育实践模式,将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见图14)。学院“红方砖”志愿服务队获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成果。

 

图14 《劳动教育》课程成果展

 

学院通过全员协同的课程思政体系、全过程贯通的能力培养链条、全方位覆盖的素质拓展平台,形成五育并举的育人生态,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三、学科筑基展亮点,专业提质显成效

学院以“产教融合、服务地方”为特色,构建“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模式,实现教学质量优、就业率高、服务地方成果显著的办学成效,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高效、多元的知识服务,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学院与多家知名建筑企业合作,打造“校企合作课程”“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等项目(见图15),将行业前沿技术与真实案例融入教学,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模式。

 

图15 首批江西省校企合作一流本科课程活动开展

 

2.服务地方,智库担当

学院紧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融入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国土空间规划等国家战略。在乡村振兴领域,助力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在城市更新领域,参与历史街区活化与老旧社区改造(见图16);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为县域城乡融合提供技术支撑。近五年,学院通过课题合作、技术咨询等模式,科研服务经费稳步增长,显著提升智库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图16 教师作品:九江地委大院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

 

3.精教提升,优课丰硕

学院以OBE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土木工程概论》《土力学》《结构力学》《Autocad》《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将绿色低碳、智能建造等新知识纳入教学,并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创新模式,在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

 

4.就业提质,育才显效

学院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众多毕业生进入大中型国有建筑单位。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见图17),确保毕业生具备核心竞争力。

 

图17 学院访企拓岗

 

5.影响扩大,服务增效

近五年,学院拓宽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广度,与知名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学院参与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服务等(见图18),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巩固区域领先地位。

 

图18 教师深入一线技术服务

 

四、未来发展规划

未来,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秉承“竞知向学、厚德笃行”校训,全面贯彻九江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学院将聚焦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凝练特色方向,力争突破土木水利与风景园林硕士点;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目标管理机制,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筹备城市更新研究院,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互惠共赢的协同育人平台;坚持“充实与提高”并举的理念,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探索优化二级学院管理机制,着力提高管理效能;着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将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早日实现更名九江大学、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建成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图19)!

 

图19 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2025年元旦晚会

 

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供稿

责编:向真 审核:黄冬久 汪浩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Email:jjuxb@jju.edu.cn     邮政编码:332005   
招生电话:0792-8310030 8310031    

Copyright © 2020 九江学院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赣ICP备1000457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202000313

访问统计:您是第位访问者